中共西安工程大学委员会关于深化学校综合改革的建议

发布日期:2016年03月10日 18:47
 

西工程大党字〔20165                签发人:刘江南

中共西安工程大学委员会

关于深化学校综合改革的建议

    按照中共陕西省委、省政府《关于全面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的意见》和《关于建设“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的实施意见》精神,为全面落实《西安工程大学“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规划》,破解制约学校“十三五”期间发展的瓶颈问题,特提出深化学校综合改革的建议。   

    一、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系列讲话精神,按照“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和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秉承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理念,坚持学科先导、育人为本,创新办学体制机制,激发活力,内涵发展,彰显特色,全面提高办学质量,不断提升学校的学术声望和人才培养能力。

    (二)改革目标

    争取实现“十三五”确定的发展目标,建立现代大学制度,探索具有特色的高水平教学研究型大学发展模式,努力建设省属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学院、一流专业。

    (三)基本原则

    遵循高教规律,立足校情,借鉴国内外办学有益经验;简政放权,释放活力;问题导向,整体考虑,重点推进;政策协调,凝聚共识,各方参与;突出特色,拓展特色,多学科协调发展。

    二、综合改革要点

    (一)学科建设机制改革

    1. 以学科为核心,优化院部设置,拓展学科特色,突出学科建设重点,创新学科组织模式,打造更多学科高峰,带动学校发挥优势、办出特色。

    2. 实施“互联网+纺织服装”行动计划。探索适应交叉学科成长发展的新型研究机构和管理模式,打造新的特色学科领域,形成共生体系。

    3. 建立常态化的学科评估机制和学科动态调整及进退机制。

    (二)人事制度改革

    4. 实施经纬人才计划。进一步创新并健全高端人才发现、引进、培养、使用的机制;实施创新团队的引进与培养计划。

    5. 完善教师队伍分系列管理制度。突出岗位职责导向,全校设置不同岗位系列(教学、教学与研究、研究),制定不同的评价标准,实行不同的支持模式,鼓励各系列教师立足本职岗位充分发挥各自作用。

    6. 完善专技、管理队伍管理制度。突出岗位职责导向,制定并完善差异化的考核目标与标准,按岗位性质分级设岗,使专技人员的成长有平台,管理服务人员发展有空间。

    7. 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统筹规划薪酬体系,探索规范化的收入分配模式,完善激励保障机制。

    (三)教育教学改革

    8. 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以学习成效为导向的教育;构建第一课堂(课内)、第二课堂(课外、校内)、第三课堂(校外、国内)、第四课堂(国外)协同培养模式;完善学生招录选拔机制,探索公费输送优秀本科生与海外高水平大学联合培养制度;完善自主学习、因材施教的体制机制。

    9. 建立质量标准评价体系,构建教学监控、第三方评估、自我评估、多元反馈的四维评价体系,完善人才培养质量保障体系,严格专业预警退出机制和新专业增设机制,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优质的教育资源。

    10. 组建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奖攻坚梯队,实现国家级教学成果与课程资源零的突破。

    11. 推进研究生培养模式改革,改革研究生推免办法,突破院系单独培养研究生模式,构建科教协同人才培养体系。

    12. 完善以品德、学业为基础,创新能力、身体素质、心理健康等全面发展的学生综合评价体系,推进完善德育工作体系,不断促进良好学风的形成。

    13. 加强实验室、实训中心建设,探索方式各异的实验、实训管理模式,深化实验室运行与管理机制改革。

    (四)科技体制改革

    14. 建立科技分类评价标准、评价方式及方法,完善科研绩效与激励机制。

    15. 建立科研活动全成本核算机制,按照“负面清单”的管理模式,探索建立“重物轻人”的科研经费投入结构。

    16. 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整合科研力量,提高学校对重大、重点科研项目的组织和承担能力;推进学科交叉和综合研究,建立学科交叉研究的体制机制;加强项目跟踪,培育一批有影响的重大、重点科研项目。

    17. 大力推进实施“5+X”产学研协同创新工程。改革管理体制机制,保障协同创新的协同管理、资源整合与成果共享,完善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协同创新中心、时尚创意产业园的运行机制及模式,建立开放、共享、高效的跨学科管理平台和运行机制。

    18. 发挥团队整体实力。借助陕西省“百人计划”项目,促进校外领军人才与学校现有人才有机结合;在部分学科试行学术团队制度(PI),制定相关配套政策,支持创新团队的建立与运行。

    19. 大力提升科技成果水平。加强国家级科技成果奖的研究,探索组织模式,重点培养相关项目,寻求零的突破;加强学校科技论文的评估和动态分析,不断提高论文质量和引用频次,已进入ESI1%的两个学科要提高位次,争取有新的学科进入前1%,不断提高学校科技论文的学术影响力。

    20. 改革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提高科研成果转化率。

    (五)资源配置与保障体系改革

    21. 完善学校预算管理体制机制。将学校事业发展规划的制定执行和资金资源分配全面融合,科学合理配置预算资金,建立财务内部控制体系,建立财务绩效考评结果应用机制。

    22. 改革校园规划建设管理机制。完善基建项目综合管理体制,理顺决策与执行机制,完善基建管理制度体系;优化基建项目审批流程,强化基建项目过程控制。

    23. 建立健全“统一领导,归口管理、分级负责,责任到人”的国有资产管理机制,摸清家底。积极争取政府部门精简资产管理中的审批事项,施行与大学办学规模相适应的资产处置方式。

    24. 改革招标采购管理体系。

    25. 改革房产资源配置机制。建立以校为主导,校院两级管理的公用房屋管理模式和通过经济杠杆进行调节的周转房管理服务模式。

    (六)内部治理结构改革

    26. 落实“一章八制”,理顺现行制度与“一章八制”的关系;完善行政管理服务体制,提高管理服务能力和水平。

    27. 完善校院两级管理体制。划定院部的自主管理权,明确其职权、责任和义务,简政放权,激发办学活力。

    28. 加强和改进干部队伍建设。建立处室岗位干部配置标准。完善干部选拔任用和培训机制,完善干部考核评价制度和干部退出机制。探索党政管理干部阶段性全职,设置差异化薪酬,以管理岗位职责完成情况作为重点考核依据。

    29. 完善学校信息管理协同平台。建立学校网络安全与信息化工作统筹协调机制。推进数据资源共享,构建信息统筹与共享环境,实现教学、科研、管理、服务和文化建设的网络化、智能化和数字化,提升信息公共服务的水平,逐步形成智慧校园。

    30. 完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改革后勤保障服务体制和运行机制,将后勤服务的社会化改革和后勤服务的教育属性有机结合,完善后勤服务保障体系,提升后勤服务质量和效率。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

    校综合改革领导小组全面领导改革各项工作,审定综合改革方案,研究解决综合改革中的重大问题,协调综合改革各方关系。校属单位要切实承担起推进综合改革的责任,采取联合调研、部门会商等方式,共同研究解决综合改革中的重大问题。校综合改革办公室负责总体协调工作,做好与上级部门的沟通,做好上传下达,促进校内各部门的相互配合。相关部门和院部要根据本建议制定综合改革方案并组织实施。

    (二)促进全员参与

    集中校内学术组织和群团组织的智慧与力量,借鉴校外改革成果与经验,推动校内外协同配合,引导师生员工和社会力量参与、支持综合改革,形成改革合力,完善利益表达机制与建言献策渠道,促进综合改革任务的落实。

    (三)强化检查监督

    定期检查评估综合改革进程,对于出现的问题进行妥善处理,及时做出动态调整,保证综合改革稳步推进。各单位要实施综合改革目标责任制,强化责任意识和责任约束,将任务分解到人,保证可衡量、可检查,确保综合改革取得实效。

    (四)营造良好氛围

    建立改革新闻信息发布制度,及时发布改革信息,主动通报改革进展,监测研判改革舆情,掌握舆论主导权。加强对综合改革的宣传,积极回应师生的期盼,合理引导改革预期,让师生明确综合改革的目的意义、主要任务、重要措施和进度安排,增强师生投身改革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

 

 

 

 

 

                             中共西安工程大学委员会

                                 2016310

上一条:关于对我校立项学科建设项目进行中期检查的通知

下一条:关于成立西安工程大学综合改革领导小组的通知

关闭

友情链接
    • 电话:029-62779073

    • 邮编:710600

    • 地址:中国.西安.临潼校区22-8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