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2015年)
“十二·五”期间,是国家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时期,是党中央教育优先发展战略层面推动的重要机遇期,也是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计划实施的重要时期。面临全省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入推进和“关中—天水经济区”规划实施的良好经济社会环境,学校根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国家中长期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依托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结合我省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趋势、高等教育发展形势以及学校建设与发展的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二·五”学校事业发展的基础与条件
1. “十一·五”回顾与总结
“十一·五”期间,学校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解放思想,改革开放,不断创新,丰富和完善学校教育事业发展的理念、思路、体制与机制。通过全校师生员工的不懈努力,各项事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办学规模不断扩大,办学条件极大改善,人才培养质量和学术水平稳步提高,综合实力和社会影响明显增强,为今后持续发展、科学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学科建设成效显著
以增列学位点和学科立项建设促进学科发展,不断凝练学科方向,基本形成了纺织科学与工程优势学科。纺织材料与纺织品设计学科获得陕西省国家重点学科培育学科建设项目,纺织工程学科获陕西省重点学科建设项目,陕西纺织经济管理研究中心获陕西省哲学社会科学特色学科建设项目。新增“三秦学者”岗位1个,教育部新世纪人才1名,联合招生单独培
养
博士研究生11名,已授学位3名。目前,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10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4个;工程硕士专业领域7个,本科专业54个。新建成2个省级工程中心,立项建设3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及工程研究中心。学科建设取得的成绩为深化内涵、优化布局、提升水平奠定了基础。
(2)科学研究成果丰硕
高水平科研成果持续涌现,学术论文数量和质量显著提高,科研平台建设成效显著。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一等奖9项,二等奖15项;承担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重大产业技术开发等国家级项目30项,承担陕西省“
13115”
重大科技专项等省部级项目145项;三大检索收录论文835篇;授权专利137项;新增教育部立项建设重点实验室1个,陕西省“13115”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陕西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陕西(高校)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1个,组建了国家级和省级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2个。
(3)教育教学改革成效明显
在规模发展的同时,保持和提升了教学规范,稳定了教学质量,获得了本科教学水平评估的优秀成绩。学校积极推进“质量工程”建设,新增国家级特色专业建设点4个,省级特色专业建设点7个,省级教学团队5个,省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3个,省级“教学名师”5名。出版教材210部,获得省部级奖励教材12部。获“十一·五”国家级和纺织服装类高等学校部(委)级规划教材24项,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2门。获得省(部)级优秀教学成果奖16项,其中一等奖3项,二等奖9项。在近两年全国多媒体课件评比中,获三等奖1项,优秀奖2项。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超过1.3亿元,物理等4个实验中心被评为陕西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学生积极参加“挑战杯”系列竞赛、数学建模大赛、服装设计大赛等国内外高水平学科竞赛并多团队、多人次取得优异成绩。英语四级一次通过率逐年提高,目前已达到61%。学校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平均达90%以上。研究生培养质量稳步提升,办学规模实现了跨越式发展,在校研究生达到1600人以上,研究生就业率保持在95%以上。。。。。。